首页 热点资讯 正文

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日本新晋建筑师)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以及日本新晋建筑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建筑师的著名人物 2、

本篇文章百科互动给大家谈谈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以及日本新晋建筑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建筑师的著名人物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 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 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 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术家倡导

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随之拆除,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楼

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科比西埃作品之一)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 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格拉姆大厦,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的贴面砖,闪烁夺目。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挑战。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

日本新锐建筑师用清水混凝土堆砌了令人惊艳的森林之家

有着“清水混凝土诗人”之称的日本最著名的建筑师安藤忠雄将清水混凝土运用到了高度精炼的层次。他能把原本厚重、表面粗糙的清水混凝土,转化成一种细腻精致的纹理,以一种绵密、近乎均质的质感来呈现。日本因为土地面积狭小,所以留给建筑的空间也不多。要如何在狭小的空间中,设计出既实用又别出心裁的房屋,就成了日本设计师的课题。2017

年末,日本东京的丰岛区,冒出了一栋住宅+画廊的综合功能体清水混凝土建筑,在一幢幢整齐排列的规整居民楼当中,这栋清水混凝土建筑奇特的外观吸引了路人的眼球。这栋建筑就是日本建筑师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在东京Otsuka区完成的一座集合住宅项目——树巢居Tree-Ness House。

Tree-Ness

House

的外观由多个方形混凝土盒子堆砌在一起,纯白色的外观衬托着建筑上栽种的绿色植物,楼梯裸露在空气之中,让室内外的空间连接到了一起。平田晃久将自然、生命的力量全都投射在建筑上,创造出这个「仿生建筑」。这栋

Tree-Ness House 的结构就如同一棵相互缠绕、有机的树木,在冰冷街道中释放出自然之美。

平田晃久在解释自己的设计时,很认真的说:「这是以“树木生长”为基本概念的设计,我创造出一种与之相似的“缠绕”结构的建筑。他在这个项目里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建筑原理,在建筑里「创造出一种与城市紧密相连的复杂生态系统」。

这栋有野心的八层建筑,以住宅空间为主,同时有低层的商业出租及画廊空间的有机多层系统。设计不仅将盒子化的空间及其间的大量空隙缠绕在一起,还创造出了模糊室内室外的空间和花园。

建筑师希望探索一种都市中建筑与自然间的亲密关系。由于用地的进深很长,宽度很窄,所以设计师采用了一种竖向有机分层系统,使得空间在三维层面上与周围的自然发生关系。

Tree-Ness House 的三个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盒子、褶皱和植物。盒子构成了建筑众多分层空间,褶皱就成为区分内外部空间的关键元素,而植物则建立了围绕建筑物边界的花园。

这栋建筑的用地宽度相当窄,但深度很深,因此平田晃久顺势将其设计成外形狭窄的体量,这样的窄而狭长的建筑,在日本国内相当普遍。

建筑外观有着虚实结合的特点,同时在开口朝向、植物栽培等设计方面又相当别出心裁此整栋建筑可以说打破了传统定义的多层建筑形式,因此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外观。

Tree-Ness

House

可以说是一个相当「灵动」的建筑作品,这和平田晃久对空间的认识离不开关系。在清水混凝土的使用中,生态系统与现代建筑并不矛盾,这栋清水混凝土建筑彻底体现了平田晃久的变形哲学,也不难看出他受到伊东丰雄对于人、建筑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连结主张的影响。清水混凝土是住宅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因此整个空间都有一种冷冽感。但通过内部各种深浅不一、高低不平的结构、极佳的采光效果,以及随处可见的绿植,整个空间显得相当别致而温馨。

著名建筑师是谁?

戴帆(DAI FAN)创立了先锋室内与建筑设计事务所——共振设计集团与DESTROY建筑事务所⌄共振设计集团与DESTROY建筑事务所也是当代亚洲和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顶级设计集团。曾荣获环球设计大奖、亚洲设计大奖,在学术界和公众中享有广泛声誉。

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日本新晋建筑师)  第1张

有哪些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1、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代表作品:包豪斯校舍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利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格罗皮乌斯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筑学与包豪斯》。

2、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德国建筑师,(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也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并称四大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代表作品:

(1)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2)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及设计系馆:

(3)德国新国家美术馆:

3、马谢·布鲁尔:

马谢.布鲁尔(1902-1981)出生在匈牙利,1920年进入魏玛包豪斯学习,早期作品具有相当强烈的德国表现主义的特征,对于简单的原始主义设计也非常感兴趣。他的设计风格受到荷兰“风格派”的家具设计师里特维特的影响,家具具有明显立体主义雕塑感觉,当时他设计的椅子大部分是木头的,加上帆布坐部和靠背,采用标准化配件,简单的几何外形设计。

代表作品:世界第一把钢管椅子

4、莫霍利:

莫霍利•纳吉简介  图1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 Nagy,1895~1946,)出生在1895年奥匈帝国南部(今属匈牙利)的一个富有家庭,父亲是一名房地产商人。纳吉在孩童时代,并没有展现出在美术方面的过人天赋,倒是写过几首短诗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

纳吉在1913年(18岁)就读于布达佩斯大学的法律系,后来因为一战的爆发,其大学生涯被迫提前中断,并于1915年(20岁)应征入伍,在陆军部队中担任炮手一职。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纳吉在闲暇时间里尝试着一些简单的绘画创作,如风景速写、水彩等,但战争在他的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5、威廉·华根菲尔德:

威廉·华根菲尔德是出生于德国不来梅的德国设计师,早年在国立斯图加特艺术设计学院学习产品设计。1986年在汉堡成立了他自己的个人工作室,专业从事家具产品的设计。他是‘少即是多’理念的坚定实践者,提供家具纯净和简洁的表现,而且他擅长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简洁,轻巧,功能化和适合批量生产的产品。他有几个产品在德国获得“红点”大奖。

70年代日本建筑师问答录/2009

涉及访谈对象

石上纯也 藤本壮介 乾久美子 中村拓志 伊藤博之 菊地宏 (以上已译)

西牟田奈奈 长谷川豪 吉村靖孝 LEVEL Architects(中村和基+出原贤一)

问题

1──见到同辈建筑师的作品时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会察觉到彼此的方法论或对建筑的感知有什么共通之处吗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若有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可以说说是怎样的作品、方法或感知吗?

2──和上个问题有些关联,不过是对于前辈建筑师,能举出一些给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你带来影响或你比较关注的建筑师吗?而这种影响或关注,具体是反映在怎样的作品、细节或思考方式中的呢?

●1

我在杂志之类的地方见过许许多多与我同辈的建筑师的作品,常常在产生同感的时候,内心也会察觉到在哪个地方是不一样的。确实每次都会这么觉得,所以这绝不是针对某个特殊的作品。大概是因为自己对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大家形成的“群像”抱有兴趣,想知道这群人想要实现什么,又想如何去实现。

●2

我独立出来之前就待在SANAA,自然受到了妹岛和西泽的许多影响。不过,给我带来影响的人有很多,恐怕都有自己并未意识到的、甚至弄错了的情况存在。与其说受到了某个特定的人的影响,不如说我自身所见所闻的一切产生了等价的影响。

石上纯也(Ishigami Junya),生于1974年神奈川县,毕业于武藏野工业大学工学部建筑学,在东京艺术大学完成了相关硕士课程。目前是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负责人。作品有“table”(2005)、“雷克萨斯展览场地配置”(2005)、“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坊”(2008)等。

●1

因为不能将所有作品尽收眼底,所以要说共通之处,实在是从未察觉到。我自己在同辈人中,应该是比较老派的——且不论这个“老”意味着好还是坏。我对建筑有种自己的执着。我常常在思考,建筑可以如何开始,所谓的建筑又能够扩张到什么地步,诸如此类的建筑的可能性。另外,对于所谓空间的附着的框架,新时代、新价值观的框架,我也一直想要去探索。或者说,作为人造物品的建筑与其他自然造物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而我关注的正是这种关系的新形态,以及人为和无为之间的新界限。我就抱着对这些事物追根究底的态度,每天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想法。虽然这些试验有时会诞生看似夸张的建筑,但它们既有符合设计预期的一部分,也存在稍稍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地方,因此反而有助于扩展我的价值观体系。

●2

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历史建筑和非历史建筑、各种各样的城市形态、所有的人工造物、所有的人类建构的概念、所有存在于与人类无关的地方的自然造物,都对自己产生过影响。要说是什么影响,大概是从它们的世界中获得了启发,并以此为契机延伸了自己的建筑理念。

不过由于我自己对建筑的执着,所以这个时候往往会寻根问底:“建筑”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虽然我还不能很好地阐释它,但总觉得那种不同于艺术、客体、概念或生活的建筑,一定是存在的。

藤本壮介(Fujimoto Sosuke),1971年生于北海道。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2000年创办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作品有“House N”(2008)、“情绪障碍儿短期治疗设施”(2006)、“T House”(2005)。

●1

平田晃久“Kodama Gallery”

这个翻新设计中强化了原本结构柱、梁的凹凸感,这种方法论令我产生共鸣。他所做的翻新,并不是在“新/旧”这种对比(这里只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为二者搭建融合的桥梁,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新的旧的统统做成凹凸体。这种方法不仅是对原有环境的包容,而且还着眼在了功能的多样性。他这种自始至终都在绞尽脑汁发散思维的态度,与我是共通的。

石上纯也“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坊”

虽然石上的意图并不是仅仅为了“粉碎结构”,不过还是感到了“KAIT工坊”结构设计方法与自己的共通点。虽然这种将结构打散而非集中的方法,是把不透明柱变成网状柱的仙台媒体中心的一大创新,但这个项目中结构的粉碎化显得十分有趣。不过,鉴于KAIT工坊已经将结构粉碎到了这个程度,不知道此后还会有怎样的突破。

长谷川豪“五反田住宅” 藤村龙至“Building K”

将现有的杂居式公寓大楼整合成一栋住宅建筑来使用会怎么样?我想大概就是在对这种虚构场景的设想中,才诞生了这样的作品吧。虽然面对的是“新筑”问题,但实际上希望新建造出来的建筑能够给人一种翻新的感觉。我想正是由于这样的(相当扭曲的)方法论,所以不得不灵活应对与建筑相关的各种事物。我早期设计的“Louis Vuitton Kochi”方案(比实际方案的规模大得多)也是依循了这一方法论,可惜未能实现。

藤本壮介“Tokyo Apartment”等

有同感的是他那种“胡乱堆叠”的方法的可能性。在我看来,他的作品并没有被(近代的)建筑合理性束缚,甚至像是凭借着粗暴的大胆向上胡乱堆叠。不过这样一来,就会有意识地去思考,建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不按常理出牌、把每一层都做得不一样又如何?我在拙作“Apartment I”和“浅草竞赛方案”中,也尝试了这样做的可能性;只是结果会因人而异,“胡乱堆叠”的趣味感或许也有不同。

中村竜治“Pinup”

这是一个让我感到在追求“无意识制作的有趣性”的作品。设计者将大量便签模样的东西贴在墙上,眼镜作为展品被置于其中。在这里,把便签固定在墙上实属无意识的行为,却意外地富有美感。虽然这个作品只传达了这些,但借此可以感觉到作者试图将设计行为控制到最少。我虽然没有做出这么美好的作品,但也曾经考虑过利用图钉的单向性来装饰墙壁(Gold Titan竞赛方案)。

●2

要说“前辈”的话实在能够列举出太多,我就回答一些“最近的前辈”吧。

西泽大良

通过西泽的作品,我能够完全理解为什么要去寻找“包容多样性的方法”。而我之所以会意识到去联结“表层”和“存在”这二者,恐怕也是从他那儿学来的。西泽还让我察觉到,将建筑明确视为一种除了“存在”之外什么都不是的事物的设计态度,(在现代)也是有可能存在的,因此这种价值观下的设计结果也值得认真对待。

犬吠工作室(冢本由晴+贝岛桃代)

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对多元共存的重视度,以及联结城市和建筑的方法。我也由此明白了建筑话语的重要性。总之,很难说清我到底受到了他们的多少影响。

西泽立卫

我想西泽立卫教会我的,是建筑的开阔性、独创性和包容多元事物的重要性。而我也从西泽身上学到了“若没有特点、就不可谓表现”的设计态度,以及作为创作者的严谨。但话虽如此,他带给我的影响却并不是某种可沿袭的特质,非要说的话,就是已经成了我心中憧憬般的存在。

乾久美子(Inui Kumiko),1969年生于大阪府。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建筑科,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完成硕士课程。现为乾美久子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负责人,东京大学非常驻讲师。作品有“Louis Vuitton高知店”(2003)、“Jurgenlehl丸之内”(2003)、“Apartment I”(2007)。

●1

我觉得共通之处在于,都会通过设计建筑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来创造出真切的感受。

●2

雷姆·库哈斯

一边积极融入商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边摸索着新的建筑方法论。

中村拓志(Nakamura Hiroshi),1974年生于东京。1999年在明治大学理工学研究课完成博士前期课程,同年进入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成为事务所主任技师后,2002年创办NAP建筑设计事务所。

(译者补充:中村拓志2009年之后有了几个堪称代表的作品,如下面的丝带教堂和东急Plaza。国内也有出版他的著作中译本《 恋爱中的建筑 》。)

●1

有同感的,大概就是让我感觉到对外观、肌理、细节的各个方面给予同等重视的作品,或是有意识在内部或外侧表现出这些方面的方法。人们常会觉得这三方面在设计时会根据具体尺度被区别对待,但实际上由于存在一定的设计顺序、设计阶段,在置身于整个环境中时,并不会觉得有多么严重的等级分化。这种基于建筑剖面的视角,与教学中容易被消极认为无法反映出尺度的CAD、CG的使用,不无关联。

●2

SANAA的作品

通观SANAA的作品,对空间关系的探索始终存在。在建筑中,这种“关系”的意义变得更广,也更加精准。正是他们创造庞大的空间变体的方法,让我学到了细节差异的重要性,而延伸这种差异,还有可能实现某种未知。

青木淳的文本

主要是青木淳讨论形式的一系列文本。他从身边确确实实的事物出发,最终却可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读来常常产生共鸣。之所以影响很大,不仅完全因为内容,与当时还显得十分新鲜的近似口语的写作文体也很有关系。

伊东丰雄的“松本市民艺术馆”

为了让建筑给到访者带来活力,伊东在这个作品中加入了大量装饰性细节,这种设计态度在某种意义上给我的冲击更甚于他的仙台媒体中心。这个作品拓展了被近代建筑遗忘的建筑的可能性,是一座激发我的创作欲的建筑。

伊藤博之(Ito Hiroyuki),1970年生于埼玉县。在东京大学完成硕士课程,是O.F.D.A associates联合负责人。东京电机大学非常驻讲师。作品有“富谷町之家”(2008)、“MATSUBARA”(2008)、“SPIRA”(2006)等。

●1

在看到NAP事务所的中村拓志设计的集合住宅中树木之间的建筑试图主动介入环境、看到鼓起的住宅外墙的时候,就会觉得虽然与外部建立关系的方式、建筑环境、外墙形态等等都是他独有的表现方法,但仍然看得出影响我们同辈人的大环境是有相通之处的。

●2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早期住宅扩建方案中被树木吞噬的建筑。二人是颠覆“瑞士盒子”这一刻板标签的先驱者。

Peter Märkli

他的作品“雕塑之家”(La Congiunta)。光和空间的关系对我影响很大。尺度相同的两个房间,天顶高度却并不一致,让我看到了应对多个空间时的设计可能。

GIGON GUYER

作品“Kirchner Museum”。光和空间结构的存在形式。

彼得·卒姆托

因教堂建筑形态而产生不同程度风化的外墙。他设计的“布雷根茨美术馆/Kunsthaus Bregenz”中光的空间感。

Morger Degelo

他们设计的一处巴塞尔集合住宅的外回廊恰好是相邻学校的外墙。

(译者注:原文未标注作品名称,猜测应是ÜBERBAUUNG DREIROSEN-KLYBECK)

西泽立卫

“森山邸”中,图式建筑的积极意义都被破坏,空间却反而显得更加丰富。

妹岛和世

图式渐渐变成不定式,显得愈发自由。

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

他们观察都市的敏锐性,以及建筑表现出来的多重性格。

Reima and Raili Pietilä

作品“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学生宿舍”中食堂里的柔和天顶。

(译者注:应该是指Dipoli Student Centre)

汉斯·夏隆

作品“柏林爱乐厅”等反映出来的颠覆性的塑形力。

菊地宏(Kikuchi Hiroshi),1972年生于东京。1996年毕业于东京理科大学工学部第一部建筑学,1998年在同大学工学研究科完成建筑学专业硕士课程。1998-1999年在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2000-2004年在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工作,2004年创办菊地宏建筑设计事务所。作品有“南洋堂书店改建项目”、“LUZ STORE”等。

关于日本顶级建筑师呼吁减少新建筑和日本新晋建筑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d.com/news/30497.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